冗员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实施“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的改革方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减员,在减员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理性地认识企业减员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国有企业裁减冗员问题进行剖析,以求得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是顺利实施减员工作所不可缺少的。
减员的实质是企业生产力内部要素结构调整和整体功能优化。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性要素。劳动者的功能,只有同其他生产力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发挥。一般而言,企业生产力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生产力诸要素齐全完备;二是诸要素之间的质量或属性相互匹配;三是诸要素在数量上保持适当的比例。任何一个条件的缺项或变异,都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整体功能的企业生产力。所谓企业减员,就是减少企业生产力中人的要素,调整人与物的结合比例。因此,减员过程也就是企业生产力内部要素结构调整和整体功能优化的过程。减员是为了增效。国有企业减员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使其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力争有一个大的发展。
国有企业减员是一场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减员意味着一部分人与原单位生产资料的分离,意味着与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生活资料的分离。减员关系到被减对象切身的物质利益。由于减员,企业、留企人员和被减人员之间的物质利益反差会立即显现出来。企业或政府、留企人员将会从“减员效应”中获得利益;而被减人员尽管将会得到某种补偿,但比较而言,在一定的时间内将失大于得。这种利益矛盾,会使国有企业的减员变得非常困难和复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国有企业冗员具有体制原生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达15—30%,有冗员的企业占国有企业总数的93.8%。如此众多的冗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归结起来,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人事制度;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前者是主要的原因。国有企业有冗员,主要责任在于传统体制,而不在企业,更与企业职工无关。也就是说,它们的内部要素结构失衡是先天的,具有不可置疑的体制原生性。客观地说,国有企业在吸纳劳动力,缓解国家就业矛盾方面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由此付出和将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冗员,像一个个沉重的沙袋禁锢在国有企业的双腿上,使其欲快不能,欲搏乏力。因此,减员已成为国有企业的当务之急。
减员问题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多重属性。邓小平同志常常告诫我们,要注意从政治角度看问题。从表象看,企业减人,只不过是经济领域中的事,其实不然。国有企业减员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具有多重属性。这是由于:第一,冗员产生的主要原因具有政治性;第二,被减对象的地位变化具有政治性;第三,从整体看,被减对象涉及面宽、数额大,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第四,减员过程中的任何失误,都有可能引起社会震动,危及社会稳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简单从事。
减员要注意规范
国有企业不论采取何种减员模式,注重监控主体、行为主体和职工的行为规范,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政府(含企业主管部门)层面:对国有企业减员负监控责任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减员负有监控责任。对于企业合理的减员行为政府要给予支持和保护,并提供多种有益的服务。同时,做好本地国有企业减员的协调工作,使减员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企业层面:坚持五项原则,按规定运作
国有企业作为减员的行为主体,应当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取信于职工。
增效原则。企业减员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企业效益为目标。要把减员与企业的其他改革和技术进步措施与加强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减员为契机,推动企业进步;同时,要避免为甩包袱而任意减员等草率行为的发生。
公平公正原则。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能搞挟嫌报复性减员,也不能搞优亲厚友式的留员。众所周知,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职工间普遍存在着诸如血缘关系、亲戚关系、战友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老的上下级关系等复杂的人情关系网。企业领导如不能超脱这些关系,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厚此薄彼,该减的减不下来,不该减的反倒减下来了,那就非出乱子不可。当然,只要领导公正,就是有一点失误,人们也是会谅解的。企业领导者的党性如何,领导水平如何,减员工作是一次考验。
透明公开原则。增加国有企业减员工作的透明度、可信度,有助于减员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企业的冗员实际,原原本本地交给职工,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使职工明白,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虽然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发展,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制定减员方案,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听取职工意见。要使职工了解减员的基本原则、条件和各项政策,公开办事程序。总之,减员工作一定要坚持透明公开原则,那种只可使为之,不可使知之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稳定原则。减员会遇到矛盾,也会产生矛盾。在职工不明政策,企业领导又欠公正的情况下,矛盾很容易复杂化。轻者会影响减员工作的进行,重者将影响稳定。对此,企业领导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社会责任感。减员没有一点儿震荡是不可能的。只要政策合理、工作得法,就可把震荡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团结协作原则。减员是国有企业的事,也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事。有减员任务的国有企业领导,要主动征得社会各有关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和领导,搞好团结协作。
职工层面:转变择业观念,正确对待减员
国有企业减员已是一个既定的方针。在减员过程中,职工的心态和行为既有一个自律的问题,也有一个通过教育进行规范的问题。自律也是一种规范,而且是最重要的规范。目前来说,国有企业职工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冷静的心态,正确认识减员问题。要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而这种攻坚能否成功,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其中,减员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革攻坚的主力军,要有迎接减员考验,面对减员选择的勇气和觉悟,要主动配合减员工作。
其次,转变择业观念。长期以来,在端惯了铁饭碗的国有企业职工中,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在国有企业中工作稳定、安全实惠,从而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当减员冲击波到来时,不少人的心理准备不足,这是可以理解的。国有企业职工要面对改革的现实,使自己的择业观念来一个转变,不断增强自主择业意识,敢于在市场经济中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最后,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减员,是一种选择,是企业生产力根据需要对人的要素的选择。一般而言,这种选择的基本依据是劳动者的素质。在现代化企业中,自身素质低的劳动者是难以立足的。国有企业职工要对自身素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并付诸实践。
企业减员的模式
企业经营不景气或由于技术进步进行内部结构调整,一般都会出现有选择的减员行为,以实现压缩生产经营规模或调整结构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减员的基本模式是解雇,即终止劳动契约予以辞退。这种以生产条件与工人相对立,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以资本利益为轴心的减员模式,可称之为刚性减员方法。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企业根据需要减员或增员,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在公有制经济中,工人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工人在一个单位的离岗,并不意味着他所享有权利的终结,政府和企业对工人的责任也没有完全消除。由此可以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以及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着国有企业减员模式的设计和选择。
目前,国有企业中,除倒闭企业职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外,有冗员的企业大都在试行内部下岗、培训、分流的减员模式。这种具有公有制及企业责任特征的减员模式,可称之为柔性减员方法。不过,这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减员模式。因为,它的“减员效应”并不理想。表现在:企业用工成本并没有显著下降;冗员问题只取得了暂时性的岗位缓解而没有最大限度的消除,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柔性减员方法”。
也就是说,在新设计的减员模式中,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政府和企业对职工的负责和关怀,并取得“减员增效”的实际成果。减员要支付成本。减员成本的合理界限在于,减员补贴及相关支出要小于企业冗员的用工成本。